: 兒童, 心理發育 幼兒日常生活中的行為、情緒、語言、進食、睡眠與別的孩子不一樣,可能是心理“有病”。羅湖區婦幼保健院一項幼兒健康篩查結果顯示,深圳3歲~6歲學齡前兒童的心理發育和行為問題比較突出。 67.4%兒童心理“有病” 日前記者在深圳市羅湖區婦幼保健院兒童心理保健專科采訪時,從事兒童心理保健臨床治療與研究十六七年的龔建華副主任醫師透露,去年7月~8月、10月~11月,龔醫生先后以向幼兒家長和幼兒園老師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羅湖區范圍內的3歲~6歲學齡前兒童進行心理行為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近9000份。分析問卷后,龔醫生得出一個結論:總體上有67.4%的兒童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衛生問題,遠遠高于國內其他大城市平均30~50%的發生率;在個別幼兒園,這一比例更高達90~92%;按照發生率的高低排序,位于前五位的分別是:行為問題占25.8%,情緒障礙占21.3%,語言發育不良占17.2%,進食障礙占16%,睡眠障礙占6.7%。 “深圳特色”成誘因 為什么深圳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高發?龔建華醫生稱,歸根到底,是環境影響人。學齡前兒童心理行為問題高發,帶有明顯的“深圳特色”———“移民城市”的特殊環境。龔醫生舉例說:語言發育方面,深圳的幼兒受多種語言的影響:普通話、父母的家鄉話、白話、客家話甚至英語等等,多種語言混雜的環境,讓語言發育期的幼兒無所適從,影響了其語言發育,表現為吐字不清、語速緩慢、語調不準、拼音錯誤等等。再以發生率較高的行為、情緒障礙為例,幼兒中存在的行為偏異、多動綜合征、攻擊性行為以及焦慮、恐懼、抑郁等情緒,顯然與深圳兒童所處的生活環境有關———相當一部分幼兒由祖輩或保姆帶養,這些人的綜合素質不一,祖輩對孫輩的溺愛等,直接影響了幼兒的心理和行為;即使是在幼兒園里,由于幼師隊伍不穩定,私立幼兒園幼師的素質參差不齊等,也難以讓幼兒接受連續、規范、符合幼兒心理行為發育的教育。 越早發現矯治效果越好 龔建華醫生談到,這次篩查發現的存在心理行為問題的幼兒中,有15%左右已到了必須接受治療的程度。龔醫生特別提醒家長,3歲~6歲是幼兒心理行為發育的重要階段,要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和行為表現,發現異常要及時請教醫生。因為心理行為問題矯治的過程非常復雜,越早發現、越早矯治效果越好。龔醫生介紹了一個典型例子:一名5歲多的幼女,平時特別好動,坐不住、閑不住,去年8月經醫生診斷為“中度注意力缺陷多動綜合征”。龔醫生采用中成藥、維生素等藥物治療,并給予心理行為矯治訓練。10中旬復診時,幼女的注意力基本正常了,在幼兒園里受到老師和家長的不斷表揚,還獲得了獎狀。持續矯治訓練到11月下旬,再次復診檢查結果顯示,這名幼女的心理行為與正常幼兒沒什么區別,可以說是治愈了。 采訪中,龔醫生也強調,幼兒發生心理行為問題其實不奇怪,但不能輕視,因為這是一個人健康成長的根基,甚至會影響其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