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一個集體有沒有戰斗力,首先就看領導班子有沒有形成堅強的領導核心。在臨江市重特大洪災面前,紀委、監察機關全體同志上下一心,團結一致,共筑鋼鐵長堤,凸顯了領導運籌帷幄、決策英明、措施得當的帶頭作用。 近日,臨江市全區域集中連續降下特大暴雨,鴨綠江干流及大小支流水位暴漲,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房屋倒塌,人員傷亡,農作物被淹,堤防護岸上水、橋梁損毀,大多數工礦企業被迫停產,交通、通訊、供水、供電多處中斷。全市13個鄉鎮(街)70個行政村中有46個村、167個自然屯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受災人口達6.4萬人,造成居民及房屋損失5.46億元。臨江市遭遇到歷史以來損失最大的洪災。 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災情發生后,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王曉東同志迅速組織紀檢監察機關全體同志,全面啟動防汛抗洪預案,成立了3個一線抗洪組、1個后勤保障聯絡組和1個全市抗洪救災監督巡查組。第一組由王書記親率,負責險情隱患最為突出的包保地大栗子沿線;二組、三組由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張克福,紀委副書記崔煥坤帶領,負責大湖街道臨城村四社、八社的抗洪搶險工作;四組由紀委常委,審理室主任李虹帶領,負責做好一線抗洪人員的后勤保障及通訊聯絡工作;五組由監察局副局長孔祥軍帶隊,對全市各地抗洪救災工作中的失職、瀆職行為進行巡視、督查。工作一安排完,王書記立即要求全體紀檢監察干部火速趕往包保地,以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堅強決心,以連續作戰、不知疲倦的鋼鐵意志奮斗在抗洪搶險的第一線。 “大難面前,我們紀檢監察干部一定要有所作為!”王曉東書記鏗鏘果斷的話語擲地有聲。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紀檢監察干部的身影;哪里險情最急,哪里就是紀檢監察干部的陣地。 7月31日一大早,王書記率第一組同志巡查到包保地大栗子街道望江村時,發現后山坡有山體滑坡的可能,且山坡下還有好多民宅。王書記果斷下令,保人棄財,立即組織疏散群眾。當地近200余名群眾緊鑼密鼓地疏散完,剛剛喘息未定之時,泥石流就下來了,轟隆隆地好比幾十臺大裝甲車一齊轟鳴,好幾所民宅眨眼間就消失了…… 組織安置完望江村民后,已近中午時分,雨還在下,江水還在漲,王書記又火速順江往下趕往大栗子。途經苗圃與南箭頭路段時,因此處地勢低洼,且一邊沿江,另一邊是山崖,現在山洪正傾瀉而下,鴨綠江面的水也早已沒過路面,兩股水流瘋狂地匯聚在一起……“怎么辦?過還是不過?”司機問。“如果沖過去,路基垮沒垮?路面狀況又如何?水這么深了,中間滅火怎么辦?山上還有泥石流……很危險!如果棄車翻山步行也可以,但大栗子那邊沒有統一指揮調度者,而且現在的情況也一定很緊急。時間就是生命啊……”想到這,王書記果斷下令:“穩當些兒,沖過去”。在司機嫻熟的技術及王書記的鎮定指揮下,車在沒過車門把手的洪水中蹣跚前行了近1000米,沖出了淹水路段,車底板也損毀嚴重,終于在第一時間抵達大栗子街道。在他們通過漫水路面后半小時左右,大栗子江壩沿線基本全線漫水,交通徹底中斷,人、車都無法通行,王書記的果斷為指揮下游群眾安全轉移、固壩搶險贏得了寶貴時間。 在火速趕往大栗子后,他直奔江邊,勘察水情水勢,并在第一時間把這里的情況報告給防汛總指揮部。然后馬上召集街道領導及當地駐軍部隊領導,在大雨中召開了個調度會,要求立即轉移危險地帶的居民。當地軍民迅速行動起來,很快把危險地區的300多名群眾轉移到地理位置較高的第四中學,又用扶、背、抬、車推等形式將當地敬老院50多名老人安全轉移安置。這時已是下午了,王書記及隨從的兩名工作人員全身上下都濕透了(因前面提到的交通中斷,其他人員無法前來),他們又冷又餓,王書記的嗓子也啞了。 大雨還在肆虐,江水由于上游山洪的匯集,還在猛漲。安置完群眾的王書記及當地街道領導們拖著疲憊的身軀又馬上趕到江邊查看水勢。王書記以多年的經驗及特有的敏銳性,估計洪水可能會對我市重點企業¬——大華礦業(工廠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年產12萬噸大型鑄造鐵 ,此項目是我市近年來投資最大的工業項目。廠址就建在大栗子下游鴨綠江邊)造成巨大威脅,于是當機立斷,調動當地所有能調動的大型機械16臺、鏟車4臺,立即拉土方筑固大華礦業前方堤壩。雖說決斷早、動作快,但肆虐地洪水是不會給你時間的,在鞏固堤壩的過程中,廠區門前已開始進水了……形勢迫在眉睫,如果此處決堤,不僅大華礦業危險,下游的居民也危在旦夕。王書記焦急的奔走于各個堵漏點前,用已經沙啞的嗓子大聲呼喊、督促,要求車不能到位的地方,就用鐵鍬填,在保證救援人員自身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嚴防死守,一定要把洪水擋在壩外。 經過軍民共努力,緊張搶險一個多小時,險情有所緩解,他要求繼續拉土筑壩,查漏堵缺。自己又馬不停蹄地趕往另一個重要企業——大栗子鐵礦生產車間。同時,把隨行的案件檢查室主任王樹森派到再往下游地區的小栗子白房地區疏散群眾。大栗子礦區兩面環山,車間就在中間底部的山溝平地里,現在兩面的山洪已呈夾擊之勢,泥石流也隨時會發生。礦區里的工人的生命安全異常危險。王書記到那與礦區領導碰頭后,果斷下令,生命大于天,丟棄所有設備、財物,立即進行緊急疏散,確保了工人們的人身安全。 從礦區返回時已是下午6點多了,最猛水頭已開始下來,一天水米未進的王曉東書記又急急趕往大栗子排水站,要求工人領他看一下測水尺,但這時那根最高為3190的測水尺已被水淹沒了,這就預示著下游的云峰水庫已滿庫泄水了,沿線隨時會有潰堤的可能,情況萬分緊急。王書記神色凝重,立即要求身邊工作人員及駐軍領導,進行沿江全線警戒隔離。同時再次向防汛總指揮部匯報:水位超限,江水繼續猛漲,山洪還在不斷傾瀉。為總指揮部及時作出正確決策提供了第一時間的第一手數據。 王書記安排完后,又親自與司機錢永全及檢查室主任王樹森到沿江一帶進行巡查,驅離圍觀群眾及行人。在巡查過程中讓他遇到了一件提起來就想罵娘的事情。當時,駐軍部隊已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了警戒隔離,由于江水上漫,山洪下泄,沒江公路上已有十幾處泥石流發生。但當他們巡查到一段筆直江段時,卻吃驚地發現,江中有一對夫婦,劃著小漁船在江里撈東西呢…… 王書記這個生氣呀,恨不得上去扇他們兩個嘴巴子,這都什么時候了呀?他擔心的是這夫婦倆的生命安危,浪頭、暗涌、山洪隨時會把小船掀翻。怎么能要財不要命了呢!他馬上用車里的高音喇叭喊話讓他們回來,但小船上夫妻倆只是答應著,還是起勁兒的撈著……時間不等人,時間就是生命。王書記一摔車門跳下車,全然不顧個人安危,趟過沒腰深的水,來到江壩邊上(這時原來路邊的壩垛已經完全被水淹沒,看不見了),指著船上夫妻倆,怒吼著要求他們立即回來,最后硬是給他們拽上了岸。 回到岸邊,聽到各段巡查人員的匯報,確保江邊沿線無人時,重要危險地段均已加固后,已近晚上9點了。這時他才感覺到餓了,骨頭象散了架似的累。回到鎮政府匆匆吃了碗方便面,啃了個干面包。吃飯時他還在問司機:“咱們的車損壞的怎么樣,還能不能開?一會兒去看看安置的群眾,道路壞了,民政局的救災物資運不過來呀!”說話的工夫又電話詢問了遠在臨城八隊、四隊抗洪的二組和三組的抗洪情況,并囑咐晚上要安置好群眾,自己也要注意安全,弄點兒熱乎地東西吃,別餓著…… 當王書記拖著疲憊的身體來到大栗子四中安置點后,得知群眾們在當地街道領導的安排下吃得飽,喝得足時,很是欣慰。并對一些房屋、農田被沖毀的群眾做工作,讓他們“不要太悲傷,人安全就好,災后政府不會不管你們的……” 晚上回到住處時,已近11點了。稍稍睡了一覺兒的王書記,在8月1日凌晨2點又到江邊去巡視了…… 從7月29日到8月6日,王曉東書記日夜奮戰在抗洪第一線,嗓子啞了、腳磨破了、臉上曝皮了、人也黑了、瘦了。這幾天,在王書記的帶領下,大栗子地區共轉移群眾1000多人次,投入沙石土方兩萬多方,筑起了近800多延長米的大壩;保證了大華礦業等重點企業的汛期安全;迎接了7月31日特大山洪、8月1日上游黑河水庫放水、8月5日吉林省地區普降大到暴雨的幾次特大洪峰。在王曉東書記的英明、果斷指揮下,大栗子沿線道路及村莊雖有多處損毀,但無一人傷亡。 “人心齊,泰山移”,臨江市紀檢監察機關全體同志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常委、紀委書記王曉東的帶領下,齊心協力、眾志成城,筑起了一道永遠也沖不垮的鋼鐵長堤,隨時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