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讓以外向型出口為主的臨江市經濟下滑、市場萎縮、出口銳減、就業困難。 一年后,為應對危機而上馬的76個重點優質項目陸續開工建設,投資額度、新上項目均創歷年之最。寒風中涌動發展熱潮,雪霽后更顯氣象萬千。當76個重點項目陸續投產達效時,撐起的將是臨江市加快發展的美好明天。 固本強基:工業經濟提速增效 長期以來,臨江一直因位置偏僻、交通閉塞而導致經濟發展滯后。 然而“滯后”也意味著先機。用發展的眼光看臨江,臨江很富有:硅藻土、鎂、金、鐵、銅等46種可供開采的礦藏和83%以上的森林覆蓋率,名副其實地成就了“長白山立體資源寶庫”的美譽。其中硅藻土儲量居亞洲首位,品位世界第一,被中國非金屬礦業協會授予“中國硅藻土(工業)城”稱號。這些資源奠定了臨江加快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硅藻土”的引領下,一批龍頭型、科技型企業,一批市場前景好、符合產業政策的項目和產業快速發展,硅藻土行業年總產值達1.6億元,實現稅收2000萬元,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韓國及東南亞地區。 借“土”登高,臨江工業經濟全面提速增效,目前已形成以硅藻土產業為支柱,礦產冶金、能源開發、林產品加工、綠色生態等齊頭并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格局。 臨江市去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6.26億元,增長46.5%,安排重點項目76項,其中工業項目42項,完成投資34.9億元,增長44.4%。這些“優質項目”立足資源優勢,圍繞加快硅藻土、金屬鎂、冶金鑄造和長白山生態產業四個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成為夯實臨江科學發展的基石。 在四個產業園區集聚的示范效應下,香港祥業集團、沈陽機床廠、東大冶金、中食集團等一批大企業慕名落戶臨江。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快速發展:臨江市圣邁硅藻土公司總投資1.7億元,年產3萬噸超細改性硅藻土功能材料項目已進入試生產;天元公司催化劑項目二期工程廠房已封閉,設備正在訂購中;通煤集團永安煤礦90萬噸洗煤廠建設項目已竣工達產;三道溝河流域梯級電站開發項目已完成賈家營二級電站攔河壩、引水隧洞、發電廠房等工程,已訂購部分發電設備。西川電站已挖掘引水隧道280米,發電廠房主體完工;沈陽機床臨江大華鑄件有限公司鑄件項目一期計劃投資5.7億元,年產5萬噸大型鑄鐵件和2萬噸特種鑄鐵件項目現已投資1.7億元,鋼架結構已安裝完畢,部分生產設備正陸續到位……2009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76個重點優質項目在臨江一鋪開,就顯現出對調結構、保增長、惠民生的有力支撐。 白雪覆蓋下的臨江市格外素雅。寒冬肅穆之下,臨江市繁忙的重點工程工地上似乎正迸發出一股生氣:臨江不再寂寞!未來的臨江將充分發揮后發優勢,以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做大做強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特色產業,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在新的一年里翻開臨江加快發展的新篇章! 關注民生:發展成果惠及百姓 3年前,提到臨江城西,大多數人想到的是這里的寂靜與蒼涼:已經倒閉的造紙廠、煤建公司等破舊的廠房在風雨中飄搖;上世紀70年代緊鄰道邊蓋的幾棟樓房也是墻皮脫落,破舊不堪;成片成片的低矮平房大部分已經“土埋半截”,每逢雨季,雨水便直接沖入居民家中…… 2007年,臨江市委、市政府把開發城西新區提上工作日程,力爭通過5年努力,把城西新區建設成集商務、教育、客運、旅游、倉儲、居住為一體的功能齊全、布局合理、規劃超前、造型各異、人居環境最佳的現代化新城區。 僅僅兩年多的時間,臨江火車站直通江濱大街的長600米、寬50米的臨江口岸大道順利完成,排水、路燈、綠化等一步到位;代表國家形象的新建口岸聯檢大樓投入使用;為擴建廣場而新建的“西興花園”早已交工,居民大部分已經入住,有的正在裝修;東嘉花園建筑面積18萬平方米、37棟高層住宅樓居民已入住;林業棚戶區建設的22棟住宅樓已完成動遷…… 僅僅兩年多的時間,隨著10多家開發商的先后入駐,鱗次櫛比的樓盤相繼拔地而起。道路兩側密布的各色樓盤,有電梯高層,有花園別墅,且樓盤的景觀打造和園林設計在臨江都是數一數二的。成片進行的大規模危舊房屋改造改善了人居環境,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培育了房地產市場,為投資者提供了發展的機會。 “保增長就要保企業,保企業就是保就業”。以大規模的城市開發和安居工程為契機,臨江市在有限的財力中,依然堅持新增財力向困難群眾傾斜、向農村傾斜、向基層傾斜、向公共事業傾斜,確保民生投入只加大不減弱,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就業再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臨江市積極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去年新增城鎮就業4190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310人,免費培訓各類人員4700人,發放社會保險補貼535萬元,“零就業”家庭就業安置率達到100%。發放社會保險補貼1050萬元,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533萬元,300名下崗人員通過小額擔保貸款成功就業。全面提高低保救助標準,共發放低保資金5039萬元,城鄉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廉租房建設穩步推進,現已完成廉租房建設5.3萬平方米,有392戶城鎮住房困難戶入住廉租房,并為8760戶低收入住房困難戶發放租賃補貼791萬元。改造完成農村泥草房2268戶,惠及農村困難群眾7550人。供熱、供水、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惠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工程快速推進,城鄉醫療保障網絡、困難群體救助網絡等越織越密。 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臨江人民攻堅克難,使經濟企穩回升走出低谷;面對新的發展目標,臨江人民必將團結一心,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 |